【觀察家】建立農民退休金制度香港
當前,我國有一群老人是沒有辦法領取退休金的,他們就是農民。據統計,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農民有8000多萬。這些農民一輩子務農勞作,用汗水換取吃穿用度,省吃儉用成為他們晚年生活的基本寫照。究其原因,就是農民不能像城鎮老人一樣享有退休金,擔心自己年紀大了,喪失勞動能力,沒有了收入,晚年養老就無從談起了。
那么,現在我國農村老年人是如何養老的,現在農民養老又有哪些保障呢?
第一個是基礎養老金。由于全國各地經濟水平等綜合因素差異較大,各地基礎養老金的發放標準也不盡相同,多則200多元,少則100多元。參考我國東北某地基礎養老金發放標準:年滿60歲,每月173元,全年2076元,年滿80歲,每月273元,全年3276元。第二個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以前的“新農保”)。自2009年開始試點以來,其由個人自愿繳納,沒有強制性。繳費標準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等12個檔次。全國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原則上,農民多繳多得,到了60歲以后,領取的養老金就多。如果農民一直沒有繳納,晚年就不能領取任何養老金。
從本質上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是商業保險,不是農民退休金,不僅沒有強制性,而且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領取養老金還必須滿足很多條件才能實現。顯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主要是針對未來新一代農民設計的,對于現在年齡在60歲以上的農民,每個月平均只能領取500元左右養老金,不足頤養天年。
所以,即便存在基礎養老金+新農保,我國農村養老問題依然沒有徹底解決。在此背景下,不少專家學者、人大代表早就呼吁建立我國農民退休制度,通過給農民發放退休金,徹底解決我國近1億農民養老問題。例如,2020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王學坤提案,將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顯著標志,讓65歲以上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充分享受小康社會帶來的改革成果。
對此,有人提出農民本來就沒有交社保,缺失退休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實,現在領退休金的城鎮老人,有幾個在年輕時候就交過社保呢?真實情況是,我國城鎮老年人絕大多數也是在20多年前才開始有正式退休金的。但是,今天城鎮老人退休以后卻享受了法定退休金,生活有保障,業余生活豐富多彩。再看看農村60歲至80歲的農村老年群體,趕上了交公糧,趕上了交農業稅,趕上了城鎮化,趕上了出義務工,唯一沒有趕上的就是退休養老政策。
從情理上說,農民是一項職業,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享受養老退休待遇是天經地義事情。農民也是國民,應該享受平等的國民待遇,和城鎮老人一樣享受改革紅利,解決農村地區“未富先老”問題。
從法理上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顯然,農民享受退休金制度也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我們不否認城鎮老人年輕時候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但農村老人年輕時候對國家也同樣作出過貢獻。既然都是一樣的老人,都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為什么退休后待遇卻有著天差地別?
其實,農民享受城鎮居民一樣的退休金,在國外或者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早已是常規制度了。以中國臺灣地區為例,“老農福利津貼”就是農民退休金。當年滿65歲,臺灣老年農民每月最高可以領取5550元退休金。日本農民退休金由“老齡年金”和“經營權移讓年金”構成。凡是擁有耕種的土地面積達到7.5畝(也可以所租種他人田地),在年滿65歲以后,就可以按月領取老齡年金和經營權移讓年金,保證晚年衣食無憂。法國從1956年開始就實行了沒有任何條件和區別的全民基本養老金制度,即所有在法國國土上居住的人(包括農民),只要到了60歲退休就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英國也有類似規定,從2012年開始,不管是城鎮工人還是農民,不管工作年限長短,也不管過去有無工作、為誰工作,只要是英國公民到了退休年齡,都可以領到每周108英鎊的基本退休金。
雖然我國有基礎養老金、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但落實到具體金額、覆蓋區域上還是捉襟見肘。今天,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農業大國,農民職業化已經是大勢所趨,而衡量職業農民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退休制度。之前我國農民可以依靠土地勞作生產糧食獲得經濟收入,隨著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大規模土地流轉,越來越多農民將土地或租或賣給其他經濟組織。失去了土地的農民也喪失了主要經濟來源,加之絕大多數農民儲蓄有限,農村養老保險建立也比較晚。如果子女再不孝順,養老必將成為大問題,更不用說還有一大批喪偶、喪子、無子或“空巢”老年農民以及離鄉進城的新市民養老問題。
今天,我們強調鄉村振興,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鄉村振興的落腳點并不是多建了幾處漂亮農莊,農業發展的標志物也不是多辦了幾家化肥廠,最根本體現就是老年農民的養老指數,改變“城里老人活著就能掙錢,農村老人掙錢才能活著”局面,讓老年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享受小康社會帶來的改革紅利,讓勞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養成為老年農民可以企及的生活目標,讓農民可以自由地在村莊養老,恬靜安逸,讓晚年生活充滿了安寧、幸福和快樂。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