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夏:為全球經濟金融治理貢獻中國力量債券基金境外貸款香港
金融監管標準等工作。
經過不懈的努力,中國已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的重要倡導者和引領者,為推動實現《巴黎協定》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綠色金融已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國際標志。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人民銀行認真貫徹“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互利共贏”原則,積極促進“一帶一路”資金融通建設,構建了市場化、多元、開放、綠色的“一帶一路”投融資體系。
在人民銀行積極推動下,絲路基金于2014年成立,注冊資本金400億美元,按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原則開展業務,通過以股權為主的多種投融資方式,重點致力于為“一帶一路”框架內經貿合作和雙邊多邊互聯互通提供投融資支持。在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宣布絲路基金增資1000億元人民幣。人民銀行會同有關單位指導絲路基金完成了增資所需的公司章程修訂等工作,大幅提高其投融資能力。
為促進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使用,人民銀行一方面指導11家試點金融機構自主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目前規模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另一方面不斷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基礎設施建設,深化雙邊貨幣合作,大力發展本幣債券市場。截至2022年6月底,人民銀行已在13個共建國家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與29個共建國家中央銀行和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國際多邊開發機構相繼在境內發行熊貓債,歐亞開發銀行成功注冊了絲路主題的債券。
“一帶一路”倡議是包容開放的倡議,中國始終歡迎各方共同參與,實現互利共贏。人民銀行先后與國際金融公司、歐洲復興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等國際多邊開發機構開展聯合融資。截至2021年末,累計投資70余國逾200個項目,承諾出資金額近60億美元。同時,人民銀行積極推進能力建設合作,截至2021年末,已通過中國—IMF聯合能力建設中心舉辦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課程班/研討會57期,培訓人數近1900人次,輻射近7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為踐行新發展理念,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與英國倫敦金融城于2018年共同發起制定《“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將低碳和可持續發展議題納入“一帶一路”倡議。截至2022年5月底,已有來自中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43家金融機構和企業簽署了該原則,資產規模超50萬億美元。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沖擊下,發展中國家債務風險加速暴露。2020年以來,為支持最貧困國家應對疫情挑戰,中國作為重要的新興債權國,與G20各國共同制定并實施了“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的倡議”(簡稱“G20緩債倡議”)。財政部、人民銀行等部門指導相關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全面推進緩債倡議落實工作。截至2021年底,G20三輪緩債倡議結束,中國雙邊官方債權人已全面落實符合緩債倡議要求的緩債申請,成為G20成員中落實緩債金額最多的國家。
隨著疫情蔓延,部分國家債務問題已無法通過緩債來解決,債務重組客觀上難以避免。為促進新形勢下官方債權人共同協調債務重組,G20通過了在個案基礎上進行債務處置的共同框架,為相關低收入國家提供支持。中國積極參與共同框架下的個案債務處置磋商,促進各類債權人聯合行動、共擔風險,有效規避債務處置中的搭便車等問題,切實維護我債權利益。此外,中國在低收入國家申請IMF貸款方面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幫助其恢復債務可持續性、獲得改革和發展所需的救助資金并以此撬動了國際社會發展融資,幫助低收入國家走出困境。
G20緩債倡議和共同框架是中國首次參與國際多邊債務協調進程,充分展示了中國致力多邊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債務行動的建設性態度,也體現了中國支持低收入國家共同應對疫情挑戰的團結協作精神,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金融安全網包括全球、區域、雙邊及各國自身儲備等多個層次。歷史上數次金融危機凸顯了健全金融安全網的重要性。2000年,中國、日本、韓國和東盟10國在泰國清邁10+3財長會上通過了清邁倡議,鼓勵各國根據自愿原則建立雙邊貨幣互換網絡,以防范短期流動性不足引發的國際收支問題,并在后續將其擴大為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
各層次安全網之間的協調整合一直是個薄弱環節。中國是IMF第三大成員國,又是CMIM的最大出資國之一,在推動二者的協調合作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2016年,中國利用擔任東盟與中日韓合作機制主席國和G20主席國的雙重身份,成功促成IMF與CMIM開展聯合救助演練,發現了聯合救助時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為進一步完善CMIM以及加強與IMF的配合提供了重要參考。2020年6月,為進一步加強與IMF的協調與合作,CMIM提高了其與IMF貸款掛鉤部分融資期限的靈活性,以便與IMF貸款保持一致。2021年3月,各方同意在美元計價貸款以外,允許成員提供本幣計價貸款,進一步提高CMIM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在金磚合作機制下,中國推動金磚國家金融合作向務實深化發展。2012年,金磚國家宣布構建金磚國家金融安全網,以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后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變化給新興市場國家匯率和資本流動帶來的壓力。中國通過引領金磚國家的討論,推動各方達成共識,于2015年正式建立了金磚應急儲備安排(CRA),初始總規模1000億美元,為金磚國家共同抵御風險提供了新的工具。自2018年起,中國與金磚各國開展CRA演練,全面測試CRA救助安排的有效性,切實提高金磚國家共同抵御金融市場波動的能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導致全球金融市場面臨嚴重的流動性短缺問題,新興經濟體受創尤其明顯。同年4月,國際清算銀行(BIS)提議設立人民幣流動性安排,旨在金融市場波動時為參加該安排的中央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人民銀行積極參與了該安排的設計并于2022年6月簽署協議,其他首批參加方還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智利、新加坡、中國香港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在有流動性需求時,參加方除可提取其出資部分外,也可憑合格抵押品從儲備池中借入短期資金。此項安排不僅有助于中國加強與BIS的合作,也有助于滿足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合理需求和強化區域金融安全。
展望未來,國際環境日益復雜和嚴峻,這就更需要各國努力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體系。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將堅持以建設者、貢獻者的角色參與全球治理,深入參與國際金融合作和規則制定,繼續為全球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作出應有的貢獻。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