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加力穩大盤債券安全永州池州貸款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加力蓄力、發力向前,將有利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促進銀行資產負債表在規模和結構上更好匹配,形成擴大有效投資、帶動微觀就業、促進社會消費的綜合效應。
8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向市場釋放重大利好,新一輪穩增長政策進一步加碼,在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的同時,再實施19項接續政策,繼續鞏固經濟恢復發展的基礎。其中,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方面,國常會強調了加力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重要性。金融是大國重器,在引導社會資源有效配置和支撐經濟大盤有序復蘇兩方面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實體經濟承壓的背景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攻堅克難和引領示范的系統重要性也進一步凸顯。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的條件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加力蓄力、發力向前,將有利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促進銀行資產負債表在規模和結構上更好匹配,形成擴大有效投資、帶動微觀就業、促進社會消費的綜合效應。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將加速專項債項目落地。長期以來,有效融資一直制約著國家重大基建和工程項目投資,其主要原因是重大基建和工程項目具有開發周期長、資金持續投入需求高,以及外部性(如市場利率)敏感度高等特征,導致民間社會資本對于重大項目工程的直接參與度較低,使得市場效率低且投資回報有限。此次國常會強調發揮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作用,其核心是通過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服務的精準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重大項目工程投資過程中資金約束和配置不到位的問題。從結構性的角度看,金融機構市場化募集資金,既堅持了貨幣政策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又有利于改善市場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局面,優化信貸布局。一方面,通過政策性開發性工具帶來的資金可以用來直接補充重大項目資本金,能夠積極發揮好資金的杠桿效應,撬動萬億元規模的投融資支持,有效提振中國重大基建和工程項目投資。另一方面,這些資金可以被用作國家專項債項目的資本金,從而快速補足地方部分專項債項目資本金缺口,推動地方專項債項目(主要以基建為主)加快落地,形成實物工作量。從宏觀層面來看,運用好政策性、開發性資金有助于保障中國基礎建設投資繼續在下半年成為托底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當前,中國專項債對應的基建項目平均資本金比例為20%。根據筆者估算,本次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3000億元,將帶動約1.2萬億元(理論上為4倍左右)的配套融資支持??紤]到額外8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中長期信貸資金支持,新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可為重大基建及工程項目投資引入約2萬億元的增量資金,約相當于2021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3.7%。假設本輪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有效加快70%以上的項目落地和開發投資,那么將帶動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加快約2.6個百分點。
本輪資金投向將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從國常會釋放的信號來看,本輪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以市場化方式融資,所支持的項目需符合“十四五”規劃等,既要考慮到當前經濟狀況和金融環境,又要堅持國家戰略發展導向滿足項目長期性要求??偟膩砜矗据嗁Y金將主要投向以新農村、綠色能源、交通物流及科技創新為主的傳統基建和新型基建項目,且不得用于土地儲備和彌補地方財政收支缺口。具體來看,根據人民銀行的分類,本輪資金將主要集中三類項目:一是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明確的五大基礎設施重點領域,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網絡型基礎設施、信息科技物流等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國家安全基礎設施;二是重大科技創新等領域;三是其他可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資的項目。從比例來看,基礎設施項目(新老基建)占比將超過65%。從當前項目審核和執行的內容來看,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各中央、地方有關部門和中央企業形成足夠多的備選項目清單,由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通過本輪新的金融工具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選擇投資。此外,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加強對本輪項目用地及環境保護的評估,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將對金融工具籌資、資金使用、日常運營以及風險控制進行協同和監督。筆者認為,中長期資金能否充分撬動額外的投融資,能否加速項目落地和運營,最主要還是在于項目的選擇。按照市場化原則,如何有效在社會效益和投資回報(經濟效益)之間做出有效平衡,將決定未來是否有更多的社會資本愿意參與,從而撬動更大規模的投融資規模。同時,企業和政府需要積極探索和完善優先示范區內項目的甄選機制和投后管理模式,因地制宜發揮地方要素優勢,這對項目資金長期來源穩定至關重要。
政策實施效果顯著,各地參與意愿積極。從近兩個月新政策工具的落地情況來看,考慮到商業銀行發放項目貸款的流程時間較長、審核嚴格,而本輪政策工具對補充項目資本,為項目成功融資創造了條件。從各地具體落地的情況來看,全國各省參與意愿普遍積極。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中國東部省份(江蘇、浙江及安徽)先后有重大項目獲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支持,江蘇和浙江政府也表示將利用新的資金支持把握三季度經濟修復窗口期。具體來看,7月28日,江蘇省首筆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基金)落地蘇州,資金主要用于通安保障性租賃住房新建項目,項目總投資21億元,將建設超2000套保障性租賃住房;7月29日,農發行安徽省分行投放安徽省首筆政策性金融工具1.1億元,用于支持池州港公用碼頭工程項目落地;7月31日,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落地浙江省桐鄉市,國家開發銀行設立的基礎設施基金出資18億元支持蘇臺高速公路(二期)項目,首筆1.38億元資金已基本完成投放。除了東部省份,中西部省份也正在加快項目落地,重慶及湖南兩省7月底基建項目分別成功獲批。具體來看,7月21日,農業發展銀行投放全國首筆農發基礎設施基金5億元支持重慶市云陽縣建全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7月29日,湖南省首筆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基金)落地永州市,資金將作為湘江流域生態治理工程項目的資本金。筆者認為,除了加快新金融工具對中國各省份項目對接和落地的融資支持外,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針對項目資金投放、投后管理以及風險控制上可考慮進一步分工明確,避免政策性銀行直接與商業銀行在某些項目上形成直接競爭。比如,建議政策性銀行可考慮重點支持周期更長、外部性更強以及社會效應更廣泛的項目,建議商業銀行更加著眼于周期分布均勻、市場化程度高以及經濟效益較高的商業性項目。另外,也建議東部和西部、南方與北方各省份能夠在項目選擇上作出更加平衡的考慮,比如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可以側重考慮短期經濟效益和就業壓力,中西部地區則需更加關注對于民生保障、農村基建、生態環境、水利建設等項目投資??傮w而言,資金的投放需要統籌好區域和空間的平衡,最大化資源投入得到的綜合效益。
?。ǔ虒嵪倒ゃy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張弘頊系工銀國際資深經濟學家)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