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2022-10-13
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癥病變,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炎性病變可累及心肌、間質、血管、心包或心內膜。心肌炎的癥狀輕重不一,病情嚴重程度不等。輕者可無自覺癥狀;嚴重者可并發嚴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心肌炎的病因可以是各種感染、自身免疫反應及理化因素。在我國病毒性心肌炎較常見。近年來,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率顯著增多。
心肌炎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原發感染或原發病的全身癥狀,如困乏、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等。輕者可僅出現ST-T?改變,無癥狀,重者在短期內發生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并可能有暈厥或發展至心源性昏厥,甚至可猝死。有癥狀者可主訴胸悶、心前區隱痛、心悸、乏力、氣急、腹痛、惡心、嘔吐、頭痛、頭暈、肌痛、關節痛、尿少、尿閉等。部分病人可有神經系統癥狀。病程可以是急性(3?個月以內)、亞急性(3~6?個月)和慢性(半年以上)的。臨床表現通常與受損傷心肌的量有關。輕型心肌炎的臨床表現較少,診斷較難,故病理診斷遠比臨床發病率高。
雖然某些心肌炎由于在終期可過渡為充血性或限制性心肌病,而被某些學者視為繼發性心肌病,但在發病學上心肌炎畢竟是可區分的疾病類型。引起心肌炎的原因很多,諸如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免疫反應,以及物理、化學因素等均可引起心肌炎。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